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5日发表题为《美国对华经济战将给所有人、尤其是美国人带来后果》的文章,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全文摘编如下:
在曾经不可想象的对中国的贸易战开始五年之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4月20日小心翼翼地选择了她的措辞。在一场内容广泛的演讲中,她逆转了关于美国对华接触的说法,把国家安全关切放在了经济考虑之上。这终结了长达40年的强调经济和贸易作为世界最重要双边关系支柱的做法。耶伦在安全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对抗性的:“我们不会在这些关切上妥协,即便在他们迫使我们为经济利益作出交换的时候。”
耶伦的观点与美国国内的反华情绪一脉相承。
(相关资料图)
据报道,美国总统乔·拜登即将发布一项行政令,限制美国公司对中国某些“敏感技术”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如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
当美国领导人重新思考一个重要经济关系时,美国公众有权利知道哪些东西即将危在旦夕。某项出色的新研究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大有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为找出这些损失进行了初步尝试。该组织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全球化放缓”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即反映为地缘政治“回流”战略以及耶伦所谓的“友岸外包”战略的跨境商品和资本流动的减少。
此类做法将导致“两个集团”的外国直接投资碎片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从长远来看,美国和中国集团的形成可能使全球产出减少多达2%。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将在被放弃的产出中占据大量份额。
不过,对美国来说,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曲折:国内储蓄的长期不足将使与中国冲突的经济后果具有别样的含义。
在缺乏储蓄而又希望投资和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利用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从国外输入剩余储蓄,通过维持巨额经常项目和多边贸易赤字来吸引外国资本。
由此,美国的经济利益与其非同寻常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差额密不可分。除非美国国内储蓄出现未必可能的复苏,这些资金流动因任何理由受损都将造成重大的经济和金融后果。上述研究表明,这些后果将以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加剧以及美元有可能走弱的形式呈现。
这对于已处在商业周期中的不安定时刻的美国经济来说谈不上是个理想的结果。我们既不应轻易作出牺牲国家安全的妥协,又不应盲目地相信主观感知的美国国家安全威胁。
标签: